中醫藥膳與保健─酸痛治療篇

老化不只是外表上的變化而已,在機能上也代表的功能的逐漸喪失,就肌肉骨骼系統而言,老化讓肌肉強度、力量降低、骨質逐漸流失,而關節反覆退化性發炎反應的結果,不只是骨刺形成、關節變形,更是酸痛的形成,所以就有頸椎神經根發炎、退化性膝關節炎、五十肩、腰椎狹窄症、坐骨神經痛等常常困擾著老年人的問題。

除此之外,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是非常密切而相互影響的。台灣雖然已經是四季如春,季節變化不大的氣候,但在臨床上還是常常會聽到病人有點無奈又有點自豪的說“過兩天可能要變天了,因為我的關節又開始酸痛起來了”。

沒錯!往往這群中老年慢性酸痛患者總是最佳的氣象預報專家。大氣溼度的增加和溫度的下降讓毛孔收縮、排汗受阻、局部關節血液循環減慢、活動產生的代謝產物無法排除、堆積造成關節酸痛。因此,要預防酸痛的發生就必須要平時持續適當運動來增加肌力和韌帶的柔軟度,糾正不良姿勢並控制體重避免關節的負擔,氣候變化時注意關節的保暖來緩和酸痛的程度。

中醫將筋骨、肌肉、關節沉重疼痛、屈伸不利統稱為“痹症”,臨床上治療痹症應分寒痹、熱痹二大類。熱痹以肌肉關節紅腫熱痛、運動受限為主訴,常用處方包括白虎桂枝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等。寒痹以肌肉關節無紅腫熱痛但常酸痛且遇寒加劇為主訴,常用三痹湯、桂枝附子湯。根據病人症狀辨證處方後再配合引經帶路的去風濕藥往往可達到很好的效果,如上肢疼痛加姜黃、桂枝,下肢疼痛加獨活、牛膝,腰背痛加杜仲、川斷,骨節疼痛加威炙仙、龍骨脂。

外治法上對於四肢關節退化性病變造成的酸痛無力現象,本院採用藥洗推拿後結合石腊浸泡或石腊塗擦。將“川烏、細辛、桂肢、威仙、獨活、防風透骨草、伸筋草、乳香、沒藥”等藥材製成藥洗,利用石腊導熱性低保溫時效長的特點,使皮膚微小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及淋巴液循環,一方面促進局部代謝之進行,一方面讓藥洗的成份能被有效的透滲吸收。

對於脊椎方面,椎間盤退化椎體間穩定度降低,骨凸關節退化性發炎反應造成中老年人頸椎、腰椎、椎管狹窄、骨刺生成,從而引起的肩痛、手麻、下背痛、坐骨神經痛等症狀採用整脊配合末炙的結合療法,可以有立刻舒緩的功效。

防範骨質疏鬆症要趁早,預防勝於治療,應養成運動習慣、忌酒、咖啡、多吃豆類,綠葉蔬菜、髮菜、黑芝麻、小魚乾、蝦米、牛奶、海參、金針等含鈣量高的食品。

【中醫食療】

「補骨二仙湯」(五人份)

排骨一斤、蘿蔔一個、黃耆六錢、當歸二錢、肉蓯蓉二錢、枸杞二錢、二仙膠五錢。

做法:

1、排骨先燙過,加入蘿蔔煮。

2、鹿龜二仙膠加水煮溶化。

3、黃耆、當歸、肉蓯容加五碗水煮20分鐘取汁。

4、將中藥汁與二仙膠加入排骨湯中。

5、加酒、鹽、枸杞入鍋微煮即成。


【網路文章轉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多人視訊交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